我最近養成的習慣 -- 上網查 : 環保新聞.  而且剛才看到以下的 2 則新聞, 雖然都是同一家在同一天發的新聞稿....但是我也看到一個很嚴重的現象: 台灣現在已經很少人要種田了 !! 我是說真的.....

現在大家幾乎都只想到要獲利, 已經沒幾個會堅持要種田了!! 以後稻田全變成水泥房子, 然後山坡地又得兼顧水土保持, 再來政府如果只知道要推行農村休閒化, 而農民們也希望不種田之後可以有些什麼不一樣的收入來源時.....一堆的水稻田不見....田少了, 稻米少了.... 20 年後的台灣呢 ? 還有稻米嗎? 不要說是台灣, 全世界呢 ?.....糧荒, 飢餓...然後主食比石油還貴 ?!.......想了想...還真是.....有點恐怖的說!!

 

 

就我現在居住的苗栗縣來看, 三灣鄉, 獅潭鄉, 公館鄉, 頭屋鄉, 南庒鄉, 造橋鄉等等....一些愈靠近都市, 交通愈便捷的鄉鎮, 例如頭份鎮, 竹南鎮....隨著科學園區的外地人進駐, 人口增多後, 很多的耕地全都轉為新建優質社區住宅, 這種都市化現象倒也還說得過去, 但是在比較偏僻的鄉下, 近幾年其實不難發現, 只要是四個輪子可以到的農地, 已經漸漸的沒有人要耕種, 任由它雜草叢生了.

辦理休耕的面積愈來愈多後, 我覺得好像大家都有種心態: "我不種田, 沒差吧!! 反正隨隨便便都還可以買得到米, 我不種的話, 還有別人會種 !! 就算台灣沒有米, 政府也都有還開放進口稻米, 不是嗎 ?  

 

為什麼愈來愈多人不種稻 ?  其實原因很簡單就是 -- 種田很辛苦!!

在我印象中: 現在年紀大概 70 歲那一個年代的老年人很能吃苦, 但他們年歲大體力不行, 只要祖上留有田地的一定都交給下一代去打理!

而後來較年輕, 現在年紀約 60 歲這一輩的老年人, 他們多半認為能做就做, 頭腦思想也比較新 !! 祖上留下農地, 只要所在的位置交通還算可以, 尤其現在週休二日, 有些自己手邊退休金夠, 有閒錢的, 大概就會自己來玩個什麼休閒農莊, 民宿啊什麼的...沒閒錢的也沒關係, 一旦有人願意投資買下他的農地, 賣得掉當然就一定要賣啦!! 現在沒有幾個會堅持 "種田是一種世代的責任", 少數即便還有這種觀念的, 到最後都還是會被洗腦慢慢給改變掉原有的想法. 

到了現在年紀大約 50 歲的這輩更年輕點的....我知道很多都是 : 寧願在公司工廠上班, 支領薪水過日子. 主要的原因其實也是因為年紀大了, 在原本的公司都已經待了那麼多年, 再怎麼說忍個幾年也一定要等到那筆辛苦付出大半輩子才能領到的退休金, 領到了退休金, 起碼可以讓自己退休之後的養老手頭還能夠有些方便 !! 況且也不是每個現在年紀 50 歲左右的, 祖上都會個山啊田啊什麼的老本留給他們....

雖然嘴巴都會很順口說出 "360 行...", 在現在廿一世紀裡其實早就不只 360 行了, 工作種類的多樣性, 大家幾乎都投入各行各業上班賺錢去, 有輕鬆的工作可以選擇, 務農因為辛苦, 願意投入的人當然就愈來愈少, 最後也就沒有幾個會願意執著 -- 蹲在田裡 風吹日晒 作苦工啦 !!

再看看更年輕一點, 現在大概 40 歲左右 家裡還有務農的, 很多早就已經把原本的水稻田換成種植有機蔬菜, 或其它苗圃啊, 果園什麼的非水稻農作的精緻農業去.

而且我覺得現代人被文明病嚇到怕, 說也奇怪~ 只要看到農產品打著 " 有機XX" 的招牌, 都一定會趨之若騖!! 換作我是賣家, 想當然這種掛著 "有機" 招牌的農產品, 賣的價錢一定會比一般的農產品要來得好, 即便是自己的農產品只是跟真正的有機沾上個邊而已.

想當然爾, 正常人都會有的心態, 一旦獲利能夠變高, 可以讓農民的收入變更好, 當然也就愈來愈多農民願意將水稻田轉作成其它更高經濟價值的農作囉~

 

就我所知 : 台灣的水稻跟一般的觀賞植物一樣, 只要天候不佳, 稻子多半都會長得差. 品質差, 收割後賣出的價錢就不會好!!  所以如果那年還遇上乾旱缺水, 或者是颱風多的年頭, 米價一定又會上漲~ 更何況地球暖化的情形早就不是這一兩年的事了. 再加上人們都會有一種很常見的心態 - 只要辛苦種的稻作接連幾次收成不好, 就一定會萌生 "不想種稻" 的打算!! 好像絕大多數都會想 "看看能不能換作些什麼比較能夠賺錢的農作物, 或者是田地如果有誰要就賣給誰好了"...不過當田地一旦被賣掉之後, 還有誰能管得著 買去的人會想把田地作些什麼樣的用途呢 !?

印象中我還記得 - 在前總統李登輝先生卸任之前的幾年, 有連續 2~3 年剛好冬季缺水嚴重, 加上春雨雨量不足, 政府有將水稻休耕申請的條件放寛, 後來慢慢的, 加上週休二日的制度實施後, 農村休閒化的推展, 台灣水稻田辦理休耕的面積就開始有增無減.

不過如果不是缺錢用卻還是把農地給變賣掉, 目的就是可以再拿到一筆錢....無言!!  唉~~ 或許他們認為田太多了, 耕地面積太大, 加上自己年紀大了, 家裡年輕的一輩又只知道吹冷氣待辦公室, 不願意在太陽底下吃苦, 心裡覺得賣掉一些田地不算什麼....

不知道為什麼? 好像大家在無形中都會有這樣子的想法 : 錢在手上可以萬能 !!

如果只要賣掉一塊地就可以變成有錢人.....說真的, 換作是我, 我應該也會這樣想吧~~任何一個只要是手邊沒有錢的人, 有哪個會有錢賺而不去賺!!  或許這可能跟我們從小所接受的教育以及整體台灣的大環境有關係吧~~ 

 

種田真的很辛苦!!  尤其是在山間裡的丘陵梯田... 

我公公以前也有種稻, 所以我的老公從小就要在田裡幫忙農事, 他們也可以算是務農人家. 在我嫁過去後, 一年兩次的稻作, 每回看到他下班後還要那麼辛苦的幫忙老人家種田農忙, 我也跟他學了一些, 後來慢慢的我才瞭解到, 原來啊~ 打從一開始種田所下的投資 : 整地, 買秧苗, 插秧, 噴農藥, 定期除草, 灌溉, 定期的施肥, 種種花費的人力和工時, 並且要像照顧門前盆栽一樣的細心, 直到最後請人幫忙收割時付出的工錢, 一大堆拉拉雜雜種種的花費. 常常在約略結算報酬金額後發現 - 實際收入的金額並不多!!

如果很不巧在收割期再遇到個颱風, 稻作有所損傷的話, 有些時候最後還可能只是勉強的 "損 = 益" 而已!! 所以啦~~後來的這幾年,  公公他乾脆每年都去鄉公所申請辦理休耕, 把全部的農地都拿來種蔬菜給家人或分送給親戚吃, 因為他覺得這樣子要比種水稻來得輕鬆得多了.

還記得我曾經想要說服我住在南庒的二舅, 把他靠近大馬路邊的田地出租給我, 想來玩個小民宿或是小咖啡屋而已, 我只是想跟他租而已喔!!...記得當時他回答我 : "妳外公有講過 - 有田地就是有本! 有田地子孫就不會餓死!".....嗯...雖然其實二舅他早就沒種稻了. 但現在我想了想~~還真的 -- 留著田地才是對的!! 因為或許在未來的 20 年之後...那些還留有田地的人家, 真得就是不會餓死的人家了.  

 

請大家靜下來想一想 : 地球天氣愈來愈不穩定, 日夜溫差變大, 在沙漠化的地區範圍擴大後, 只要農作物生長被氣侯影響使得產量減少後, 全球人口的增多, 耕地面積又一直的減少後.....種的人少, 吃的人多......何況我們一個小小的台灣, 人口逐年的增多, 只是為了想要有更好的居住品質, 進而使得種植水稻的田地愈來愈少....一直等到...台灣的米食全得仰賴進口, 變成了大家得 "呷米先看米價"....那時候的台灣人可能真的就沒有米飯可吃了 !  

唉~~如果中央政府未來沒有針對這些農地管理擬定出良好的對策, 任由各自的地方政府再繼續接受農地的變賣, 進而讓水稻繼續減產下去的話...其實現在就可以猜想得到後果~~應該不會是好的了!!!

 

 

 


 

 

 

 

 

農舍變別墅 農村沒人要下田

更新日期:2009/05/10 04:09

 

 

記者鍾麗華/調查採訪

 

高聳圍牆圍起生產的農地,不是為了插秧、耕作,而是蓋起美輪美奐的「別墅型農舍」,農舍的主人並非農民,而是有錢有閒的「都市鄉巴佬」。當水泥、混凝土灌進農地,失去的一切就永遠無法復返了。

 

苗栗縣頭屋鄉獅潭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張華文細數著近年的變化,小小的獅潭村就矗立二十幾處嶄新的農舍,退休校長、縣政府公務員住進來,還有一些生意人。常常聽到「誰的田又賣掉了」,他無法理解,「獅潭明明位於只能從事農業生產的『特定農業區』,為何土地買賣與使用沒有限制?」

 

獅潭村新別墅暴增 土地買賣沒限制?

 

蓋起的農舍甚至媲美台北陽明山仰德大道上的豪宅,還有電視連續劇三番兩次來借屋取景,但獅潭村令人印象深刻的,絕不是美麗的建築,而是長長四公里主要道路上,一整片的山麓田園光風,除了路頭路尾的「柑仔店」,沒有一家商店,這種純樸的農村景象也正是張華文自豪的。

 

來到新竹縣北埔鄉的南埔村,年輕農夫魏子強發現,耕地變建地的情況很普遍,他手一指,「又有別墅開始蓋」。賣了土地,新移民就會進來,令他擔心的是,「移民熱中的不是農業生產,而是中產階級的休閒」,捨棄的農業最根本的土地經營,接下來,財團會不會進來?

 

穿過雪山隧道,映入眼簾的蘭陽平原,不是一整片綠油油的農田,突兀的別墅型農舍以及立在農田中的出售告示牌佔據了視線。農村的寧靜景致被破壞,宜蘭早已隨著農發條例十八條與北宜高通車後,成為台北人的「後花園」,「農村再生條例」草案一旦通過的話,會不會「淪陷」得更嚴重?

 

蘭陽平原淪為台北人後花園

 

台灣稻農公司董事長王得利對於住家附近蓋起多少漂亮的農舍,已無法好好計算。他說,農舍裡的住戶究竟是不是農民?從農舍外觀就看得出。從他家往外望,「這種看起來普通、不是很好的,就是農民住的;這一間花了一千五百萬元蓋的,是台北的醫學中心醫師的房子,放假才來住,平常還有守衛管理。」

 

王得利住的員山鄉,他估計至少一半以上的農地已經淪入台北人手中,整個宜蘭縣的農地,也有三分之一以上被賣了。宜蘭的農地一坪只有一萬元,與台北一坪動輒幾十萬元相比,實在太便宜了,讓建商、炒地皮的財團有機可趁。

 

看著原本代耕的農地,蓋起別墅型農舍,種田超過四十年的王得利低頭嘆了一口氣,他記得以前買賣農地,還要附耕作能力證明,但現在只要有錢,任誰都能買。宜蘭的農地價格被炒高了一倍,他不解,「難道政府以為炒作農地價格就能提高農民收入?」待價而沽的農地,面對的是土地轉型的商業計算,如何能讓農業生生不息?

 

 

 

 

 

 


 

 

 

 

農地流失 台灣恐有缺糧危機

更新日期:2009/05/10 04:09

 

記者鍾麗華/調查採訪

 

「二十年後,我們要吃什麼?」一旦生產農作的農地不斷流失後,台灣恐將面對的就是糧食危機了。

 

耕地面積下降 10內減少四萬公頃

 

翻開農業統計年報,耕地面積不斷下降。民國六十六年時還有九十二萬公頃、八十六年為八十六.四八萬公頃,九十六年為八十二.五九萬公頃,短短十年,減少近四萬公頃,若扣除休耕的十六萬公頃的土地面積,實際耕作恐不到七十萬公頃。

 

台大農藝系教授郭華仁推估,如果九十萬公頃的耕地全部種稻,並以一人一年所需熱量計算,只能養活約一千萬人,但全國人口總數早已破二千三百萬人,顯然台灣自己生產的糧食嚴重不足。

 

我國糧食自給率為三十.六%,十年來減少近七個百分點,光是稻米自給率就下降二十二個百分點,大豆、玉米、小麥幾乎仰賴進口。反觀世界各國,日本糧食自給率為四成、中國九成,即便如美國、法國等歐洲工業國家也超過百分之百。

 

去年爆發國際糧荒,稻米主要生產國禁止出口、小麥價格跟著石油攀升,在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才趨緩,但清大教授彭明輝預料,景氣一復甦,國際糧價勢必會飆升比去年更高。因為耕地流失,全球人口卻不斷成長,加上石油枯竭、需求陡增,生質能源與人搶糧,而油價居高不下,糧食的生產與進口成本也增加,都讓國際糧價有理由再漲。

 

受到波及的不只有小麥、稻米,還有大豆、玉米等飼料作物價格飆升也帶動禽畜肉品,影響民眾動物性蛋白質的攝取。彭明輝強調,在沒有糧食危機時,糧食生產國會循市場機制運作,一旦遇到糧荒,勢必就禁止出口。

 

安全存糧逐年見底 去年僅剩32萬公頃

 

面臨糧食危機,政府動輒拿出我國的安全存糧向人民保證,事實上,安全存糧正逐年見底。九十二年還有超過八十四萬公噸,但去年只剩下三十二萬公噸,才六年就少了五十二萬公噸。農委會訂出國人三個月消費量、三十萬公噸為基準,在米價高漲,不斷釋出公糧調節下,現早不到此一標準。當安全存糧也拉警報時,該怎麼辦?

 

爆發國際糧荒,國人大可不吃麵包或麵粉,就像幾十年前一樣只吃白米飯,只是「如果農地不見了,連米都沒地方種,沒飯可吃,台灣會不會發生暴動?」

 

郭華仁說,政府雜亂無章的農地政策,已讓農地破碎化,也導致優良農地消失,不僅建築遮蔭,農作長不好,水泥侵入土壤,如果地下排水系統也沒做好,恐怕污染農地。而農地是國家珍貴的資源,工商、住宅區卻要搶進農地,但他觀察,許多工商、住宅區開發後閒置,政府應利用既有的土地,不要再與財團一同把手伸進農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Y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